明末混球_三十八 强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十八 强弩 (第1/3页)

以柘木为主,辅以牛角,中间还夹了薄薄一片弹性极佳的钢片制成四尺三寸长的弓臂反曲成驼峰状以获得最强的弹力,上好的牛筋在弓臂上缠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将弓臂勒紧,没有足够的力气,根本就拉不动。这样的弦不是一条,而是两条,算是双保险了。箭槽打磨得极为光滑,还上了漆,就算苍蝇落下去也要摔个筋斗,箭槽的尽头则是望山,用精铁制成的望山为射士的精确射击提供了可能。望山下面自然就是结构复杂的机括了,绞上弦,装上弩箭之后,扣动机括,致命的弩箭便会以每秒钟一百余米的初速暴射而出,洞穿铠甲,撕裂血肉,无情的收割生命。它的关键部件都是用钢铁制成,看上去并不养眼,却是一件最为符合暴力美学的作品,杨梦龙翻来覆去的看,爱不释手,啧啧称赞个不停,就算是大美女站在他面前他都没有这么专注,看得筱雨芳都有点吃醋了!
  一大圈良工巧匠围着他,七嘴八舌的向他介绍着这具强弩的优点:“此弩的射程可达二百八十步之远,六七十步内可透重铠,中者辄倒……关键处大量使用钢铁,以铆钉联接,极为紧构可靠,就算将它重重扔到地上也不会损坏……”总而言之,最核心的内容就一句:我干得非常出色,奖励我吧!
  杨梦龙试着跟弓弦较量:“它的射程是多少?”
  一位来自京城的制弩工匠说:“二百八十步,只远不近!”
  二百八十步,已经超过了北宋的神臂弓了。宋代初期的神臂弓射程达到恐怖的三百五十步,后来为了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简化了一些工序,射程降低到二百四十步,不过仍然是惊人的射程,它是中世纪最为致命的单兵远程攻击武器,更是游牧民族的噩梦。由于资料的缺失,现代已经无法还原这一中世纪战争杰作了。不过,现在离南宋灭亡不过三百年,很多东西还是延续了下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制弩名匠集思广益,居然弄出了射得比神臂弓还远的弩,真是意外之喜。筱雨芳一脸茫然,她只知道舞阳卫在搞一件秘密武器,已经砸进去了很多钱,但是她对这件武器却没有半点概念。但杨梦龙心里却乐开了花,乖乖,二百八十步的射程哟,换算过来就是四百二十米了!对于那些身披皮甲的轻骑兵而言,两百步就是死线了,在他们冲过这道死线的时候,必须承受七八轮疾风骤雨式的射击,哼哼,只怕还没有冲到舞阳卫的方阵面前,就已经尸横遍野了吧!更别提等冲进骑弓的有效射程之内后,还有射速超快的擎电铳在恭候他们的大驾……
  为了证实这弩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强,杨梦龙带了三具样品,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弩兵训练场。这是一片很大的开阔地,用来测试强弩的射程,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随手拿了一具,用脚蹬着弓臂下的三角形铁环,用铁钩子钩住弓弦,腰腿同时发力,一拉就将弦拉出三十厘米左右,挂上了勾牙,然后端平。薛思明取出一支装有点燃的狼粪的弩箭装上,杨梦龙将弩机斜斜扬起,然后扣动板机,只听到“噔”的一声金属颤响,长达一尺的弩箭挟着刺耳的呼啸声暴射而出,只一闪就不见了,杨梦龙上身向后微微一仰,暗说:“这玩意的后坐力还真不是盖的!”弩箭上的狼粪在散发着显眼的烟雾,走近了很容易找得到,不过他并没有急着去找,而是继续踏机上弦,三具强弩轮番射击,一口气射了十几箭,然后甩着有些发麻的手,过去寻找弩箭,测量距离。
  还在冒着烟的弩箭很快就找到了,测量的结果是,十六支箭里有十一支射出了二百八十步,有三支射出二百九十步,还有两支差了六七步,不满二百八十步。结果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